产品中心

首页 > 产品中心

贵州省江口县刮起一阵“姑苏风”!看看有哪些你没见过的特色非遗?

时间: 2024-07-19 17:26:56 |   作者: 产品中心

  来自一千五百公里外的姑苏非遗项目走进“梵天净土”,两地非遗手艺人在江口共赴一场盛大的文化之约。

  随着热闹的瓦寨锣鼓和羌族舞蹈,“姑苏江口非遗文创作品交流展”正式拉开帷幕。

  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两座美丽古城的金名片,姑苏江口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旨在互通有无,相互学习,达到引智、互惠、融合的目的,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相映成辉的独特魅力,促进东西部协作“优势互补、共赢发展”。

  江口山川秀丽,气候宜人,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动植物和森林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。

  千百年来,江口境内的各民族团结和睦,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。

  目前江口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;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,市级13项,县级18项,具有一定保护价值和传承意义的项目118项;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,市级7人,县级62人。

  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江口金钱杆是江口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,舞蹈动作和唱词一般含有祈祷、求财、免灾、送寿及表现爱情、体现生产生活的内容,是巴渝文化、荆楚文化和当地土司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的产物。

  2009年被纳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傩堂戏是广泛流传于江口少数民族地区的戏曲表现形式,由古傩舞、傩仪演变而来,因其表演极具原始戏曲风格,被誉为中国戏剧的“活化石”。

  傩戏使用的面具的制作技艺,也在2019年被纳入了贵州省级非遗保护名录。传统傩面具制作要经过十二道工序,每道程序中又含有多种不同的操作细节和方法。

  2017年被纳入铜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江口米豆腐传统制作工艺起源于明朝,一直保留至今。米豆腐色泽嫩黄,配以特制的油辣椒、醋辣椒等佐料,味道清爽鲜美、酸辣可口。

  2014年被纳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江口豆腐干制作技艺始产于明朝嘉靖年间,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。

  制作时选用梵净山区无污染的优质大豆为原料,要经过泡豆、磨浆、滤浆、煮浆、点浆、过卤、上箱、切块、上扦、晾晒等十道工序,成品色泽嫩黄、风味独特且营养丰富。

  江口的小伙伴们如此有诚意,姑苏区自然也端出了我们最“宝贝”的非遗,展示给大家!

 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,姑苏区是苏州历史最为悠久、人文积淀最为深厚的核心城区,目前有非遗代表性项目72项,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9名。

  2009年9月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。苏州缂丝是中国丝织艺术中极为宝贵的传统品种,到目前为止还是靠纯手工完成。用传统木机辅助,以生丝或熟丝为经线,将经线挣于木机上,手工将各色纬丝线,按花纹分区逐区一小块一小块,用小梭子来回织成平纹组织。

  2006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。苏州制扇技艺是苏州折扇、檀香扇、绢宫扇、纸团扇的总称,统称“苏州雅扇”,以历史悠久、制作精巧著称。最负盛名的是檀香扇、绢宫扇和折扇。

  2016年1月入选江苏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。发绣是苏绣中别具一格的绣品,它以发代线,利用其本身的色泽和细、柔、光、滑的特性,运用滚针、缠针、接针、切针等不同针法刺绣作品,具有耐磨耐蚀、永不褪色、富有弹性、利于收藏等特点。

  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。苏州核雕是一种以橄榄核或胡桃核上雕刻各种艺术形象的手工艺品,以“精、细、雅、巧著称,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征。核雕也是立体的微雕,因其雕刻困难,在历史上也被称为“鬼技工”。

  2006年6月入选苏州市级非遗代表作名录。苏州仿古编钟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春秋时期,结合造型、雕刻、彩绘、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,形成了一门独特、系统的手工制作技艺,经过数千年历代相传和能工巧匠们的辛勤耕耘而享誉全国,对于编钟文化和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2019年8月通过姑苏区非遗代表作项目评审。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源于先秦,兴盛于唐宋,辉煌于明清,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载体。金银细工作品既有文人雅士欣赏的银搓杯等酒具,也可以镶嵌白玉、宝石、翡翠、玛瑙等成为中国特有的首饰金镶玉,华丽精致,足可称为中国的奢侈品。

  两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现场交流,姑苏非遗传承人还为大家讲述了姑手艺人的故事,现场互动不断。虽相隔千里,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用心耕耘了数十年,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。今后,两地非遗传承人将进一步加强深度融合交流,项目化推进非遗文创作品,为中西部合作发展、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  除了非遗文创作品,现场还展出了江口当地的金丝楠木、紫袍玉带石等传统工艺作品。

  “清风明月本无价,远山近水皆有情”,岁月的滋养、水土的润泽,造就了姑苏、江口两座古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