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48812】【扬州老行当】薄薄一张豆腐皮传承百年老手工
时间: 2024-08-03 10:20:03 | 作者: 豆干切制机系列
清明接近,高邮市送桥镇送驾桥村的谭氏豆制品店也迎来了出产旺季,其纯手工制造的豆腐皮家喻户晓,常常求过于供。
昨日,记者来到谭氏豆制品店,刚到门口,豆香便扑鼻而来,令人垂涎,门口墙上悬挂的“高邮市老手工、老行当传承人谭太清(豆皮制造)”牌子有目共睹。刚进入操作间,便感触到了空气的暖湿,与阴冷气候彼此磕碰,室内腾起了阵阵雾气,模糊中看见几名身穿白褂的师傅忙着从一口口浆锅里挑着豆腐皮。走近一看,谭太清便在其间。
看到有人来访,谭太清招待一声后继续繁忙着,直到10多分钟后才忙完动身。“不好意思,锅里的豆腐皮要及时挑起来。”谭太清一边招待咱们一边介绍,“我的曾祖父、祖父、父亲都是做豆腐皮的,祖传的豆腐皮制造技艺至今已有百年前史了,我从小就跟着家里的老人学。”说起家里祖传的技艺,51岁的谭太清翻开了话匣子。
“人间有三苦,撑船打铁磨豆腐。”谭太清说,运营豆腐坊的祖父、父亲非常辛苦,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推着石磨子磨豆腐,一切都是靠人力,做好豆制品后挑着担子外出卖,卖完回来后再磨,循环往替,每天到深更深夜才干歇息。逢年过节时,左右邻居前来磨豆腐,家里更是忙得团团转。
尽管是个非常辛苦的职业,但从小潜移默化,让谭太清对豆腐坊情有独钟。16岁时,没有继续上学的谭太清开端和家人一同运营豆腐坊,数年后,家了家的他开端单作。“那时候,每天磨150斤左右的黄豆,既做豆腐皮,又做其他豆制品。”谭太清说,尽管非常辛苦,但挣得比外出打工要多。
几年后,村里的豆腐坊多了起来,竞赛也大了。做大不如做精!深知这一道理的谭太清拿出积累多年的积储,投入20多万元对豆腐坊做改造,投入新设备,专注做起豆腐皮。2012年,他再次投入50多万元,扩展出产规模。“豆腐皮常常求过于供,为了更好的进步出产量,将本来100多平方米的出产车间扩展到现在300多平方米,分间、分区操作。”谭太清介绍说,现在出产车间内共有108口大锅用于制造豆腐皮。
“磨浆、煮浆、别离、成型捞皮、挂晾、烘干……做豆腐皮需求10多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是要害,做好一批要数小时。”谭太清说,豆腐皮制造流程与工艺不算繁复,但最考究的仍是藏在工艺中的那份详尽活。
多年来,谭太清从始至终坚持好质料才有好味道。在黄豆的挑选上,他购买的都是安徽栽培的黄豆,质量好,丰满度高。
“浸泡黄豆是第一道工序,除了使豆子发胀变软外,还要先褪豆衣。豆衣会影响豆腐皮成色和口感。高档次的豆腐皮就一定要先脱皮。”谭太清介绍,依据气候的冷热,浸泡黄豆时刻也不同,正常需求7至8小时,夏天4至5小时就够,冬季则需求10多个小时,时刻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豆腐皮的口感。在操作间,记者看见一口不锈钢资料质地的大缸,这是用来浸泡黄豆的容器。“这一口缸能浸泡500多斤黄豆,平常每天咱们的出产量都超越一缸。”谭太清说。
在谭太清的豆腐车间,记者看到浸泡后的大豆金黄丰满,通过几轮清洗后便进入磨浆环节。将黄豆倒入磨浆机,翻开机器和水管,伴随着轰鸣声,通过两次磨浆后,乳白色的生豆浆很快流出,进入吊包中进行浆渣别离。吊包上的滤网将残余过滤洁净,豆浆透过细密的小孔流入下面的大缸中加热,冒出股股热气。谭太清站在一旁调查着,不时拿着勺子撇掉豆浆外表煮出来的杂质。“有的人用1斤黄豆能做出1斤左右的豆腐皮,而咱们家1斤黄豆只能出4两左右的豆腐皮。”谭太清说,由于在制造的过程中,须将大豆中的杂质一遍遍地过滤掉,只保存最精华的部分,所以豆腐皮产出率少,但能“锁住”豆香,这也是自家豆腐皮受欢迎的诀窍之一。
过滤后的豆浆煮熟后,经由管道“运送”至近邻的成型车间。透着雾气,记者看见,车间内偌大的灶台上有数十口椭圆形或方形的平底锅,这些是成型锅,专门用来捞制豆腐皮。
在坚持蒸汽继续加热环境下,锅内的豆浆渐渐凝聚出油膜,这便是豆腐皮。“曾经要靠人工对浆锅长时刻加热,加热时刻久了,火力简单过猛,一朝一夕就会有股焦味,会影响豆腐皮的口感。”谭太清说,现在用了蒸汽继续加热办法,类似问题就不会再呈现。站在灶台边,看见浆锅里的油膜成形时,谭太清一手拿着小铲子,沿锅口旋上一圈,使挂壁的豆腐皮与锅体别离,一手持着长长的细棒槌,当心穿过这层薄如蝉翼的油膜,轻轻地往上一挑,并悬挂在锅口上方的支架上,一张完好的豆腐皮出锅。“大约每隔25分钟的时刻,会起一层豆腐皮。”记者发现,在谭太清挑皮的一起,紧随其后的一位工人则往锅里加浆,两边合作适当默契。“这是为了坚持锅内豆浆浓度,一般咱们会加浆四五次。”谭太清说,正常加一次浆能够捞五六张豆腐皮,但他只捞两三张,以确保豆腐皮的质量。起锅后豆腐皮通过晒干后要移至烘干室内敏捷烘干,以便保存。
薄薄的一张豆腐皮,浸透着手工人的勤劳。数十年来,谭太清坚守着父辈的手工,坚持用传统办法手工制造豆腐皮,把黄豆的味道发挥得酣畅淋漓。“从事这职业后,我和爱人除了大年初一歇息一天外,其他时刻每天都是清晨四五点起床,从洗豆打浆开端,需求作业十几个小时,忙到深夜才干上床歇息,其间容不得半点大意。”谭太清感言,数十年来,再苦再累也从始至终坚持着,由于这是老一辈留下的手工,不能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