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北京走出的“散文三杰”
时间: 2025-01-31 07:04:47 | 作者: 案例展示
上世纪三十年代,有三位曾在北京肄业,遭到京派文学熏陶,后来又都到山东任教的青年,因文学创造风格附近,被人们称为抗战前的“散文三杰”,他们是何其芳、李广田、吴伯箫。
论年纪,吴伯箫、李广田均生于1906年,比1912年出世的何其芳大六岁;论原籍,吴伯箫、李广田都是山东人,何其芳则是四川人。和那个年代的许多青年相同,他们都神往着通往北京的肄业之路。
何其芳童年时在家园私塾启蒙,1929年,17岁的何其芳决议到更宽广的六合持续肄业,他顺江而下,从江之头的重庆,来到江之尾的上海,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。一年后,他一同考中北京的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,以今日的眼光来看,算是“超级学霸”了。通过一番考虑,何其芳挑选了清华,1930年,他从上海来到北京,不过因没有正式的高中文凭,被清华大学开除。无法,1931年,何其芳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,这一年他19岁。
李广田出世在一个不殷实的农家,他可以读书,彻底靠自己的挣扎。1931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,尽管比何其芳年长6岁,但二人于同年进入北京大学本科学习。
与何、李两人比较,吴伯箫到北京肄业的时刻则要早一些。他出世在一个相对殷实的家庭,1925年秋,于19岁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。据吴伯箫自述,他原本想考的也是北京大学。差一点,三人就成为了校友。
他们三人尽管生长布景各异,但都酷爱文学,在北京肄业时,一同遭到京派文学的影响,走上了散文创造之路。
何其芳与李广田在北京的文学创造,是从诗篇开端的。何其芳初中时就痴迷新诗,在江边的校园里,每有感受,就在一个簿本上写上一段,最终写满了整个簿本。高中时,他开端写方式规整的“豆腐块”诗,又写满了两三个簿本。在北京的大学年代,他开端宣布诗作,也就在此刻,他认识了同年入学的李广田。李广田对诗篇的酷爱不亚于何其芳,他也在中学时开端写诗,也曾将自己的诗作写满了几个簿本。在北京大学,何其芳、李广田,还有另一位诗人卞之琳,一同出书了《汉园集》。诗会集收入了何其芳的诗篇16首,李广田的诗篇17首。
大约在1933年,也便是进入北大的第三年,何其芳开端不满足于诗篇创造,如他自己所说:“大学三年级我才猛地发现自己的失利,像一道小河流错了方向,不能找到大海。”作为弥补,他开端写散文,而这种改变,也和李广田等同学有关。在《我和散文:我是怎样写起散文来的呢》一文中,何其芳说:“另一个同学也很勤勉,我去找他,他的案上往往翻着没有读完的书,或许铺着没有落笔的白稿纸。所以我感到……应该安静地、用心肠、慢慢地雕刻出一些小器皿了。所以我开端了不分行的表达。”尽管没有点出这个勤勉的同学的姓名,但何其芳的朋友圈不大:“只和三个弄文学的同学有一点儿往还:卞之琳、李广田和朱企霞”。由此可以估测,这个人很可能是写散文的李广田或朱企霞,而非写诗的卞之琳。
李广田在写诗的一同,也进行着散文的创造。1935年3月,在为自己的散文集《画廊集》所写的题记中,李广田说:“这两年来偶然写下了几篇小文章,真实都是弄着好玩的意外收成。”所谓意外收成,应该是指写诗主业之外的效果。倒推两年,李广田也是从1933年,与何其芳差不多一同开端散文创造的。
1926年是吴伯箫来到北师大的第二个年初,这年3月18日,北师大、北大等校的学生与各界大众一同,向段祺瑞政府示威,反对外舰对大沽口的轰击,声讨八国的无理通牒。4月,吴伯箫以此事情为体裁,写下散文《清晨——夜晚》,宣布在《京报》副刊,这是他揭露宣布的处女作。从此一发不可收,他开端了连续终身的散文创造:“以《塾中杂记》为题写一组约五六篇,以《街头夜》为题写一组约四五篇,又一题一文写十多篇。”出于对文学的爱,1926年春,吴伯箫还曾在校内修改出书《重生》杂志。
三人的散文创造均起步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云激荡的北京,因而也被后来的文学评论家列入“京派散文”。
1931年9月,北师大结业生吴伯箫回到山东,在青岛任《民国日报》副刊修改,兼国立青岛大学教务处事务员。据吴伯箫回想:“修改两个半月的报纸副刊,联络一些新露头角的诗人、作家:李广田、臧克家、李辉英等。”借此机会,吴伯箫与同为京派作家且为山东老乡的李广田,之后又与何其芳,有了更多的联络。
尽管在地理上离开了北京,但在文学上,吴伯箫是一直与北京相连的。1933年,他重游北京,写下了《话故都》:“一别两易寒暑,千般都似隔世,再来真是万幸了。”
吴伯箫的散文,如《天冬草》《海》等,也由北京的《水星》宣布。这本杂志由卞之琳等主编,在1934年10月的创刊号上,一同刊登了吴伯箫的《天冬草》,李广田的《种菜将军》,何其芳的《砌虫》。何其芳自称的“有意写散文的起点”《岩》,则宣布在这本杂志的第二期。
1935年,李广田从北大结业,回到济南,在省立榜首中学任教,他“认线年出书了《画廊集》《银狐集》两部散文集。其间部分编入巴金主编的《文学丛刊》第三集。而这部丛刊的第二集,编入了何其芳的散文集《画梦录》;第七集,编入了吴伯箫的散文集《羽书》,三人的散文集出现在同一部丛书中,从旁边面也阐明他们的创造水平与风格有附近之处。
与李广田同年结业后,何其芳先是来到天津南开中学,做了一名教员。1936年,吴伯箫被任命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村庄师范校园校长。就任后,他开端招兵买马。榜首批约请的,就有自己的文学老友何其芳。
莱阳是山东半岛内地的一个小城,无法与北京、天津、青岛这样的大城市比较。不过,出于对吴伯箫的信赖,何其芳仍是来到了莱阳乡师,担任国文教员。
在这个远离喧嚣的宽广乡村里,他的心境也开端改变。何其芳改变了曩昔孤岛般的日子方式,开端走向学生与乡村青年。其时,老友卞之琳在青岛,1937年元旦,何其芳带了闻名的莱阳梨,到青岛看望他。卞之琳曾回想:“他就在我那个房间里住了几天。他对我唠嗑的首要论题,便是他所接触到的莱阳学生及其家庭使他惊奇不止的贫穷日子条件。”在这片新大陆,何其芳将精力更多地用在散文创造上,效果颇丰。
这三位文学青年,就这样将京派风格与齐鲁大地的日子交融起来,创造出了各具特色又有一同意味的散文佳作。
文艺报社版权所有京ICP备16044554号京公网安备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()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层 联络方式 邮箱: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
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媒体、公司、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建议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网站将采纳恰当办法,不然,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胶葛本网站不承当任何职责。